硬件優勢:
1. 分段集中式
兼具分布式和集中式的優點,穩定靈活,線纜和開關可單獨維修。
主機可置于任意位置,單邊雙邊皆可,軟件顯示主機位置。
主機位置顯示
2. 自檢
主機和轉換開關一鍵自檢,簡單方便。
主機自檢
轉換開關自檢
3. 物聯網
WiFi傳輸數據方便穩定,windows系統功能強大,適用于工程勘探。
軟件優勢:
提高工作效率
1. 預設層數
N2電法儀在測量開始前根據施工要求深度預設層數,布好部分電極即使不滿足層數要求也可開始測量,邊測邊布置余下電極。布置完成,需在剖面未收尾之前重新檢測電極,即可補齊未測層數,完成剖面。
可選擇起測層數,只測量相應深度數據即可,節約時間。
測量層數設定
2. 屏蔽電極
野外常遇見電極接地不好的情況,可先屏蔽該電極,跳過其測點,直接測量。當處理好接地情況,可取消該電極的屏蔽,補齊測點。

屏蔽與取消屏蔽
3. 邊測邊收
N2電法儀可預估測量時間,且標注已完成測量的電極(圖中打√表示已完成),被標注的電極不參與后續測量,可提前收納其電極和線纜。
提示已測量完成電極
4. 滾動測量
滾動單元多樣化選擇,且會智能提示操作步驟。10道適用于分布式,可屏蔽三角空白區。30道和60道可適用于分布式和集中式,一次性滾動多道可提高效率。

滾動單元選擇和滾動操作提示
5. 反向測量
當線纜布置在儀器兩邊的時候。正向測量,接口1電極可邊測邊收,測量完成接口1,選擇反向測量,接口2的電極也可邊測邊收。

可選測量方向
提高數據質量
1. 全波列監測
測量過程中實時顯示測量點的采集電位電流方波圖用以檢測數據質量。剖面測量完成后還可二次查看波形圖,再次查驗數據質量。
全波列波形圖記錄
2. 平距測量,準確記錄電極位置
N2電法儀引入里程概念,推薦使用平距測量,準確記錄記錄點位置,校正K值,重新計算視電阻率,符合《DZ/T 0073-2016 電阻率剖面法技術規程》要求。
規范截圖1
2.1 地形加載
N2可通過文本(線長高程,線長平距,RTK格式)和手動輸入加載實際地形。 除RTK數據是按照平距布置電極,其余加載地形模式都是按線長布置電極,采集軟件會自動計算電極之間的平距,并重新計算K值。
地形加載界面
地形加載效果(紅色為平距,黑色為線長)
2.2 刪除電極
可單點和批量刪除電極,該點里程被下個電極代替。
適用的野外情況:①遇到壞道可刪除;
②遇到過溝過坎等陡然變化的地形,線長限制電極布置達不到平距里程,刪除后該段電纜作為延長線;
③遇到地形限制,可批量刪除已檢測到卻未布置的電極。
刪除2號電極的效果
2.3 里程偏移
電極布置偏移了預設位置,運用里程偏移功能記錄電極實際位置,且根據實際里程重新計算K值。
里程單點偏移:只改變當前電極里程,后面電極里程不改變。
里程整體偏移:從該點往后,里程整體改變,后面電極與該電極距離不發生改變。
里程整體偏移示意圖
里程單點偏移示意圖
3. 多種重測,可自選迭加次數,計算誤差比
可選擇單點、單層、單電極、區域重測。多種重測方式,滿足每種情況的重測要求。重測可二次檢測數據質量,可自選迭加次數增加數據測量準確度,每次重測計算與上一次數據的誤差比,讓數據質量得到保障,符合《DZ/T 0073-2016 電阻率剖面法技術規程》要求。重測數據可選擇覆蓋原始數據或取平均,真實記錄每次重測數據。
規范截圖2
區域重測
4. 高密度測深曲線
斯倫貝謝、三極測深等垂向測量的方法,可查看同一里程的測深曲線,通過曲線平滑度判斷數據質量,曲線拐點判斷地質分層。
查看測深曲線
儀器的使用便捷性
1. 語音提示功能
一旦測量出現異常會彈出對話框,語音提醒客戶,可幫助客戶監測數據質量。
智能提示
2. 數據實時存儲
測量過程中數據實時存儲,可隨時暫停,即使因為意外導致測量中斷,數據也不會丟失。

測量開始與暫停
3. 實時成等值線圖
實時生成等值線圖,能更直觀的判斷數據質量,了解工區情況。
實時生成等值線圖(海水入侵實測圖)
4. 預處理功能
可直接在采集軟件上對數據進行反演前預處理。預處理功能包括有數據刪除、編輯、拼接、補齊、倒置等,以及偏移里程、和地形導入。
預處理界面(電阻板實測圖)
某山區磷礦尾礦庫物探工作報告(節選)
工作目的:
某山區磷礦尾礦庫物探工作方法以高密度電阻率法為主。工作主要針對庫區內基巖埋深情況進行勘察。
物探的主要任務為劃分地質剖面、確定第四系厚度、斷裂位置、軟弱夾層、滑帶的分布等,基巖埋藏深度及基巖起伏形態等,為災害治理提供依據。
表1:工作量完成表
方法
|
設計點距
(m)
|
實際點距
(m)
|
設計點數
(個)
|
實際完成
點數(個)
|
測線總長
(m)
|
備注
|
高密度
電阻率法
|
10
|
10
|
302
|
302
|
2960
|
三極測深
|
工作設計:
三極裝置測量的特點是測量電極MN不變,隨著B的增大,獲得不同深度的視電阻率值;隨著深度增加,資料的分辨率降低,但能在有限的工區條件內,獲得較多的深部信息。實測時,分別采用了AMN和MNB三極裝置,供電電壓最大達到540V。

圖1 三極裝置探測電極滾動和記錄數據排列示意圖
本次高密度電法剖面共施工6條剖面,測點306個,分別為W1、W2、W3、W4、W5和W6。其中,W1~W2為東西方向,W4~W5為南北方向,相對位置見圖2。W2剖面靠近尾礦壩位置有潰壩缺口,如圖3。
圖2 工作布置圖

圖3 潰壩缺口照片(圖中電線為W2線位置)
野外施工:
根據設計方案提供的測線起點、終點坐標位置,從而確定測線的測線方向,利用中海達RTK測定測點坐標并敷設測線。測點按照起點坐標為小里程,終點坐標為大里程編排,基本點距10m。高密度電法均沿測線方向布極。
執行標準及質量檢查:
本次物探測試工作執行標準有:
1.《物化探工程測量規范》DZ/T 0153-2014
2.《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 50021 —2009)
3.《電阻率剖面法技術規程》(DZ/T 0073-2015)
根據相關技術規范要求,高密度電法檢查點數應大于總測點數的3%,本次高密度電法共完成檢查點數20,質檢比例為6.62%,滿足規范要求。見下表:2。
表2:高密度電法質量檢查統計表
物探方法
|
完成工作量(點)
|
完成質量檢
查點(點)
|
質檢點百分
比(點)
|
全區質檢均方
相對誤差M<10%
|
高密度電法
|
302
|
20
|
6.62%
|
±5.87%
|
全區質檢均方誤差為±5.87%,達到規范要求的≤10%。質檢量為6.62﹪,達到規范要求的>3%。質檢結果表明本次高密度電法野外數據采集質量達到設計和規范要求,本次野外采集原始數據真實可靠。
資料解釋圖件:






結論:
|
|
本次物探采用高密度電阻率法,使用先進的儀器設備對位于某山區磷礦尾礦庫滑坡進行探測,依據物探數據對第四系厚度、斷裂位置、滑帶分布及基巖面起伏形態等進行了推斷解譯。物探推斷解釋基本結論如下:結論:
|
1.本次物探工作,按設計完成了6條高密度電法剖面,3條東西向,3條南北向,控制了整個庫區的面積。
2.通過實際地形條件,采用三極裝置(∞MNB和AMN∞)進行探測,取得了較好探測成果。
3.通過對6條電測深剖面分別解譯,大致查明了庫區內基本情況,庫區尾礦渣堆放范圍,粉質粘土埋藏厚度,強風化層埋藏厚度,及基巖面起伏分布情況(如表3)。
表3:某山區磷礦尾礦庫高密度電法剖面各巖性埋深統計表
|
剖面號
|
長度(m)
|
尾礦渣剖面長(m)
|
尾礦渣剖面埋深(m)
|
粉質粘土(夾碎石)埋深(m)
|
強風化埋深(m)
|
W1
|
490
|
40
|
0~5.2
|
0~17.0
|
6.6~47.2
|
W2
|
540
|
150
|
0~12.6
|
0~15.9
|
7.0~46.8
|
W3
|
530
|
235
|
0~14.1
|
0~14.9
|
6.2~47.7
|
W4
|
460
|
100
|
0~5.1
|
0~27.0
|
9.0~76.0
|
W5
|
460
|
225
|
0~19.3
|
0~26.3
|
9.6~76.7
|
W6
|
480
|
150
|
0~14.2
|
0~17.3
|
18.8~56.8
|
4.高密度電法解譯推斷一條小斷層F,也不排除可能是一條較大的裂隙。
5.圈定了尾礦渣主要堆放區域和強風化埋深較深(D≥40m)的區域。
6.W1、W2、W3剖面上,靠近尾礦壩附近基巖界面較淺,20m左右。
7.物探推斷的尾礦壩壩基比較牢固,但是尾礦壩外側為木合溝陡坎,垮方主要是強風化層,受庫區內水流浸泡,形成管涌,導致壩基失穩,造成垮塌。
8.本次物探施工中,1、2、3線受地形干擾因素影響,野外實際采集的數據質量不同程度受到影響,故在資料解釋中,會不同程度的造成解釋偏差。